牡丹繁殖方法
牡丹的分辨方法很多,按株型可分為直立型、開展型和半開張型;按芽型可分為圓芽型、狹芽型、鷹嘴型和露嘴型;按分枝習(xí)性可分為單枝型和叢枝型;按花色可分白、共、粉、紅、紫、墨紫(黑)、雪青(粉藍)、綠和復(fù)色;按花期可分為早花型、中花型、晚花型和秋冬型(有些品種有二次開花的習(xí)性,春天開花后,秋冬可再次自然開花,即稱為秋冬型);按花型可分為系、類、組型四級。四個系即牡丹系、紫斑牡丹系、黃牡丹系和紫牡丹系;二個類即單花類和臺閣花類;二個組即千層組和樓子組;組以下根據(jù)花的形狀分為若干型,如單瓣型、荷花型、托桂型、皇冠型等
據(jù)《曹州牡丹-附記七則》載:“右安門外草橋,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種花為業(yè),冬則溫火煊之,十月中旬,牡丹進御矣“。再據(jù)《五雜俎》載:“朝遷進御常有應(yīng)時之花,然皆藏之窖中,四周以火逼之,隆冬時即有牡丹花,道其工力,一本數(shù)十金“。這時的催花技術(shù)己達到相當(dāng)?shù)乃剑思夹g(shù)至今還在采用。[1] 1949年共和國成立后,牡丹種植業(yè)得到了恢復(fù)和發(fā)展,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,各地牡丹的栽培數(shù)量不斷增加,栽培技術(shù)水平逐年提高。洛陽、荷澤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的科研機構(gòu)——牡丹研究所。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礎(chǔ)上,使牡丹的栽培技術(shù)又得到了新的發(fā)展。同時,中國還出版了一批較高學(xué)術(shù)價值的專著,如劉淑敏等編著的《牡丹》,喻衡著的《牡丹花》,魏澤圃等主編的《洛陽牡丹》等等。這些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礎(chǔ)上,進一步得到了充實和發(fā)展,作了一些理論上的新探索。[1] 牡丹不僅是中國人民喜愛的花卉,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珍愛。日本、法國、英國、美國、意大利、澳大利亞、新加坡、朝鮮、荷蘭、德國、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均有牡丹栽培,其中以日、法、英、美等國的牡丹園藝品種和栽培數(shù)量為多。[1] 海外牡丹園藝品種,初均來自中國。早在公元724-749年,中國牡丹傳入日本,據(jù)說是由空海和尚帶去的。1330年至1850年間法國對引進的中國牡丹進行大量繁育,培育出許多園藝品種。1656年,荷蘭和東印度公司將中國牡丹引入荷蘭,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,從而使中國牡丹歐洲傳播開來,園藝品種達100多個。美國于1820-1830年,才從中國引進中國牡丹品種和野生種,后來培育一種黑色花的牡丹品種。電話13852270634 鮑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