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藥材名】土大黃提取物
【英文名】Dock Root
【拉丁名】Radix Rumicis
【別名】吐血草,箭頭草,救命王,金不換,紅筋大黃,野蒿荬,廣角,鐵蒲扇,大暈藥,包金蓮,血當歸,癬藥,土三七,蘿卜奇,止血草,化血蓮
【名稱考證】土大黃 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 ,吐血草、箭頭草(汪連仕《采藥書》)、 救命王(《慈航活人書》)、金不換(《綱目拾遺》)、紅筋大黃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、野蒿荬(《中醫(yī)藥實驗研究》)、廣角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、鐵蒲扇、大暈藥(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)、包金蓮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、血當歸、癬藥、土三七、蘿卜奇、止血草(《湖南藥物志》)、化血蓮(《江西草藥》)
【科目來源】雙子葉植物藥蓼科植物
【藥用部位】土大黃的根。本植物的葉(土大黃葉)亦供藥用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辛苦,涼。①《綱目拾遺》:“性平?!雹凇吨参锩麑崍D考》:“性涼?!雹邸墩憬耖g草藥》:“味辛,性平。”④《江西草藥》:“性寒,味辛苦?!比敕巍⑵?、大腸三經(jīng)。
【功效分類】清熱藥,清熱解毒藥
【功效主治】清熱,行瘀,殺蟲,解毒。治咳血,肺癰,腮腺炎,大便秘結,癰瘍腫毒,濕疹,疥癬,跌打損傷,燙傷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外用:搗敷或磨汁涂。
【用藥忌宜】
【資源分布】黃河流域以南各地均有分布。
【藥材鑒定】干燥根肥厚粗大,外表暗褐色,皺折而不平坦,殘留多數(shù)細根;一般切成塊狀,斷面黃色,可見有由表面凹入的深溝條紋,味苦。
【化學成分】根含蒽醌類。鈍葉酸模根及根莖含蒽醌衍生物大黃酚、大黃素、大黃素甲醚及大黃酸樣物質Ⅰ及Ⅱ(rhein-like Ⅰ,Ⅱ);還含酸模素及多量鞣質。紅絲酸模根及根莖含蒽醌衍生物大黃素、大黃素甲醚及大黃酚,還含酸模素(mepodin,musizin) 及止血有效成分磷酸銨鎂,尚含多量鞣質。
【相關選方】①治癆傷吐血:金不換鮮根連葉七錢至一兩,百合三錢,冰糖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中醫(yī)藥實驗研究》)
②治咳嗽吐血,跌打受傷吐血:金不換五至七錢,和精豬肉切細,做成肉餅,隔水蒸熟食之。(《中醫(yī)藥實驗研究》)
③治肺癰:金不換草根一兩,搗汁酒煎服三次,(《百草鏡》)
④治腮腺炎:鮮土大黃根、鮮天葵根各適量,酒糟少許,搗爛外敷。(《江西草藥》)
⑤治皮炎,濕疹:土大黃適量,煎水洗。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⑥治癬癩:土大黃根以石灰水浸二小時,用醋磨搽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⑦治腫毒初起:金不換草,根葉不拘,五錢。搗碎,陳酒煎服。(《百草鏡》)
⑧治腳腫爛及小兒清水瘡:土大黃根搗爛敷患處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⑨治大便秘結:土大黃根一至五錢,水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⑩治湯火傷:土大黃根適量,研末。麻油調敷傷處。(《江西草藥》)
【原生形態(tài)】土大黃多年生草本。根肥厚且大,黃色。莖粗壯直立,高約1米,綠紫色,有縱溝。根出葉長大,具長柄;托葉膜質;葉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,長15~30厘米,寬12~20厘米,先端鈍圓,基部心形、全緣,下面有小瘤狀突起;莖生葉互生,卵狀披針形,至上部漸小,變?yōu)榘~。圓錐花序,花小,紫綠色至綠色,兩性,輪生而作疏總狀排列;花被6,淡綠色,2輪,宿存,外輪3片披針形,內(nèi)輪3片,隨果增大為果被,緣有牙齒,背中肋上有瘤狀突起;雄蕊6;子房1室,具棱,花柱3,柱頭毛狀。瘦果卵形,具3棱,茶褐色。種子1粒?;?、果期5~7月。生于原野山坡邊。